目前,團餐企業已經在朝著標準化、 品牌化、數字化、集約化的方向發展,這些都是好的勢頭,未來行業整體也要朝著這些方向繼續發力,打破舊有的形象,成為新時代下的“新團餐”。
1. 標準化——做高標準的企業

對于一個產業來說, 頭部企業就像火車頭, 其他中小企業就像車身, 要想快速前進, 就需要讓我們車頭的動力更強。團餐產業同樣如此,許多中小微團餐企業缺乏標準化運營流程,難以實現多業態、跨區域、規模化的發展。
要打破行業“小、散、弱”的現狀,需要我們集全行業之力,尤其是一些頭部企業的力量,共同輸出一些標準和經驗,來幫助中小微企業成長。
2. 品牌化——做有品味的檔口

大數據顯示,目前學校、企業和機關單位食堂三大主要消費場景下,消費者主要為80后、90后、00后這些年輕人群,他們對檔口的整體形象、菜品的口味非常敏感。因此,團餐和社餐的邊界也在模糊化,團餐業也開始走特色化、品牌化發展路線。
比如在天津大學,有一個食堂的檔口就曾經紅遍全國,被湖南衛視等媒體爭相報道。僅有兩三人運營的小檔口,就因為菜的口味好,顧客每天排著長隊,高峰期一頓飯就能賣出500份。
當然,品牌化的建設,包含很多元素,不僅僅是簡單地引入一個品牌,還包括品牌形象建設、產品開發、操作流程標準化等。
3. 數字化——做智慧的食堂

數字化技術在餐廳的應用,一方面是前端應用,旨在提升消費者體驗,另一方面是后端應用,旨在優化經營,降低成本。
目前,一些智能終端已經在某些餐飲中心的前端開始使用,出現了很多“智慧食堂”,不僅能夠大大提升效率,改善顧客體驗,還能降低浪費。同時,運營人員也會用到一些專業性的系統,對產生的大量消費數據進行分析,從而在食品安全、人員管理、食品采購上提出優化方案,提升風險預判能力,降低運營成本。
4. 集約化——做互聯共享的產業鏈

傳統產業想要成功升級,信息化應用只是一方面,關鍵在于能否做好供應鏈。如今,產業與產業之間的競爭,已經演變為在供應鏈改造上的賽跑。
我們的團餐在供應鏈的打造上也正從粗放走向集約,“集”就是一端集所有團餐企業的采購需求,另一端集所有農產品生產商的資源,“約”就是通過各企業形成的聯盟,通過信息化的手段,打通從源頭到餐桌供應鏈,保證對采購流程的把控、監督和及時反饋,讓團餐企業采購到最便宜、最優質、距離最近的食材。
可見,在整合全產業鏈資源上,惟有抱團取暖,互聯共享,方能共贏發展。
不破不立,破字當頭,立在其中
當今的商業環境已經變成了以科技為基礎設施的新商業,技術的發展已經重塑人們的思維習慣、消費習慣甚至審美品位。我們如果不開放心態去擁抱科技,終將被這個時代所淘汰。
我們團餐人也要打破固有思維和邊界,大膽地創新,推動行業實現從1.0到2.0的跨越,步入團餐與新服務、新營銷、新技術、新模式充分融合的2.0時代!我們已經站在了新起點上,必將走上快車道!
